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理论书籍 > 现代著作 > 图书全文 > 《痰症论》 > 第十章 中医八法在痰证中的应用
编号:11682039
一、汗 法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痰症论》
     中医八法是指“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”八种治疗方法。在痰证的治疗中,也始终贯穿着八法的内容。所以古人有“热痰则清之,气痰则顺之,顽痰则软之,食痰则消之,在胸膈则吐之,在肠胃则下之”和“痰因表者汗之,因里者下之,因湿者分利之”的记载。

    痰病多属标实本虚之证,中医八法在痰证运用中,均需掌握分寸,太过或不及,用之不当,皆能伤耗人体的正气。因此,要谨守“汗而勿伤,下而勿损,温而勿燥,寒而勿凝,消而勿伐,补而勿滞,和而勿泛,吐而勿缓”的对立统一原则。

    一、汗 法

    汗法在中医痰证中的运用早有记载。《景岳全书》指出:“痰因表者汗之”,又说“伤寒之痰……但从辛散,其痰自愈”。汗法即是中医痰证治疗中常用的宣化法,适应于外感痰证初期阶段。在化痰中往往伴用开肺药,除疏散外邪外,兼有促使排痰的作用。常用的方法是:疏风化痰,轻宣燥痰。

    (一)疏风化痰

    外感风邪犯肺,而致咳喘咯痰,应以祛除外邪为主,故宜疏散风邪,结合化痰,便是疏风化痰法。但风为百病之始,易挟寒挟热挟湿侵入机体,风寒之痰,治宜疏风散寒,化痰止咳,方选杏苏散(《温病条辨》:苏叶、半夏、茯苓、前胡、桔梗、枳壳、甘草、橘皮、杏仁、生姜、大枣)加减。风热之痰,治宜疏风清热,宣肺利痰,方选桑菊蒌皮汤 (菊花、桑叶、栝蒌皮、桔梗、川贝母、芦根、杏仁、甘草、黄芩、连翘、海浮石、柴胡、薄荷)加减。风湿之痰,治宜疏风燥湿化痰,方选羌活胜湿汤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:羌活、独活、蒿本、防风、川芎、萝荆子、甘草)加二陈之属。若外风引动内风,痰浊流窜经络.治则不属汗法,宜祛风豁痰通络,方选牵正散(《杨氏家藏方》:白附子、全蝎、僵虫)。

    (二)轻宣燥痰

    秋燥犯肺,而致干咳少痰,咯之不爽,治宜轻宣外燥,化痰止咳。燥邪伤肺,有温燥与凉燥之分。温燥宜清热宣肺,润燥化痰,易选桑杏汤(《温病条辨》:桑叶、杏仁、沙参、豆豉、浙贝母、栀子皮、梨皮)加蒌皮、苇茎、麦冬等清润之品;凉燥治宜散寒宣肺,润燥化痰,方选杏苏散(《温病条辨》:苏叶、半夏、茯苓、前胡、桔梗、枳壳、甘草、橘皮、杏仁、生姜、大枣)加浙贝、沙参、麦冬、梨皮等润燥化痰之品。在使用发散之药时,应注意选用发汗之轻剂,如桑杏汤中的桑叶、淡豆豉,杏苏散中的苏叶、生姜等轻宣达表的药物,微发其汗,即能宣表达邪,又不致于伤阴化燥。, http://www.100md.com